《迪士尼動畫王國》首頁 > 細說從頭 > 迪士尼『糊塗交響樂』系列

 

-迪士尼動畫演進史-

 

開創時期戰間調整時期黃金時期蟄伏摸索時期第二黃金時期新世紀


迪士尼『糊塗交響樂』系列

(文/Jenny

當花朵樹木在森林中跳舞、當聖誕老人準備禮物、當三隻小豬趕跑大野狼、當烏龜與兔子賽跑、當薑餅人歡慶嘉年華,眼前所見可不只是單純的童話故事而已,而是許多曾陪伴我們成長、童年回憶中一場又一場的動畫盛宴。你還記得當初觀賞這些多采多姿、令人目不暇給的卡通所受到的喜悅與感動嗎?童話故事不存在於現實,但在動畫中卻永遠是真實的。那些你我熟知的神奇故事,加上輕快活潑的旋律,就呈現在迪士尼譜出的一首首動人的【糊塗交響樂】(Silly Symphonies)當中。

如果動畫是迪士尼王國的冠冕,【糊塗交響樂】絕對是冠冕上最璀璨的寶石。從1929年到1939年,十年間共75部動畫短片,迪士尼透過【糊塗交響樂】將動畫藝術提升至更高的層級,實驗各種製片方法好為將來拍攝動畫長片做準備。這一系列卡通的突破性進展有彩色動畫的製作、真實可信的動畫人物、動畫特效與動畫中的戲劇手法,為迪士尼奪得7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其中還有連續6屆穩坐此獎得主寶座,至今依然是無人可破的光榮紀錄。【糊塗交響樂】在繼【米老鼠】後再度打響迪士尼的名號,成就還大大超越後者。由於【糊塗交響樂】大受歡迎,其他電影公司紛紛起而仿效,像華納兄弟(Warner Bros.)的【樂一通】(Looney Tunes)和【Merrie Melodies】、哥倫比亞(Columbia)的【色彩狂想曲】(Color Rhapsodies)、派拉蒙(Paramount)的【Color Classics】、環球(Universal)的【Cartune Classics】以及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的【Happy Harmonies】都是這股模仿風潮的作品。

選擇【糊塗交響樂】作介紹主題時,我決定使用和以往不同的方式來表現。內容分成兩個部分,首先是【糊塗交響樂】對迪士尼的重大意義,再來就是其中的負面話題。當然,受歡迎的影片也是有正反兩個面向的。畢竟動畫片就像人生百態一樣,在平和之外會出現紛擾。而我認為要好好瞭解【糊塗交響樂】,就有必要明白它在不同方面上的意涵,而不是只注意某一面而忽略全體。所以先別對那些缺點太苛責,就當作是一窺迪士尼文化背景的另類體驗吧。【糊塗交響樂】的重要推手 - 卡爾•史塔林

【糊塗交響樂】的精采樂章

以音樂帶動劇情,創意擺脫桎梏

華特迪士尼雖然因為【米老鼠】而平步青雲,但他並不滿足於現狀。他知道如果一個接一個用同樣的角色攝製短片的話,搞久了就沒意思了。卡通配樂家卡爾•史塔林(Carl Stalling) 也有意嘗試不一樣的創作方向,他和華特便籌畫出一系列以音樂為主而且沒有固定角色的【糊塗交響樂】動畫,首先奏出序曲的是【骷髏之舞】(The Skeleton Dance)。

【骷髏之舞】是首部使用非同步聲的動畫,全片充滿詭異的怪誕風格【糊塗交響樂】沒有明顯的故事主軸,音樂就是整部動畫的靈魂。【骷髏之舞】將人類骷髏跳舞的畫面配上挪威音樂家葛利格(Edvard Grieg)的音樂便被賦予生命力,上映後,觀眾反應熱烈,於是廣受歡迎。【糊塗交響樂】成了迪士尼動畫家揮灑創意的另一舞台,人物性格不再受限於單一角色、劇本不必為某一角色而寫、即使配樂不是專門量身訂做的也無所謂。【糊塗交響樂】使用的配樂有古典樂、傳統民謠、歌劇式旋律和流行音樂,我們聽來也許覺得陌生,但都是當時耳熟能詳的曲調呢!在沒有對白和歌詞下,動畫除了透過音樂帶出氣氛,動畫角色也時常配合音樂做出富有韻律感的動作,跳舞和舉手投足都跟著音樂的節拍進行,他們奏樂時使用的都是隨手可得的物品而非樂器,使影片饒富趣味。

“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備受讚譽,卡通配樂第一次成為流行音樂。現成音樂被應用於【糊塗交響樂】時是充滿想像力的。例如當影片出現流浪狗關在收容所的景象時,就播出標題為“The Prisoner's Song”的歌曲旋律,觀眾聽到旋律時想起標題便能領會其中的樂趣。不過音樂老是撿現成終非長遠之計,特別是使用有版權的音樂難免會遇到阻礙,【糊塗交響樂】便轉向使用原創音樂尋求出路,影片也在故事焦點增強下開始加入歌詞和對話。這時候最受矚目的原創歌曲是1933年卡通【三隻小豬】(Three Little Pigs)的主題歌“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olf”,隨著影片上映風行一時。這首歌在人心不安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給了人們重新振作的希望,成為人人都能琅琅上口的暢銷歌曲。不對!說是「國歌」還更為貼切。全國的樂隊都派人到戲院去把歌譜歌詞抄下來,以便演奏。Irving Berlin音樂公司也和迪士尼訂約,把歌印行出來。受到這場成功刺激,迪士尼開始在【糊塗交響樂】注入更多原創歌曲,不同於之前卡通的歌曲和歌唱式對白,他們是要認真打入音樂市場。如雨後春筍般,1934年的【糊塗交響樂】幾乎每部都有主題歌曲,【蚱蜢與螞蟻】(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s)的“The World Owes Me a Living”雖然熱潮不比【三隻小豬】,卻也有站得住腳的份量,不但有出版和錄音發行,還成為迪士尼主要人物高飛(Goofy)的主題歌;【The Flying Mouse】的“You're Nothin' But a Nothin”也曾由幾個知名舞團出版錄音;【聰明的小母雞】(The Wise Little Hen)的“Help Me Plant My Corn”由片中角色反覆吟詠充分傳達出主題;【Funny Little Bunnies】的“See the Funny Little Bunnies”和【Peculiar Penguins】的“The Penguin Is a Very Funny Creature”是具有旁白功能的背景歌,都很耐聽而且扣人心弦。

各種歌曲形式幫助塑造【糊塗交響樂】中的角色與氣氛,也巧妙整合劇情動作,使動畫除視覺外又加上聽覺的娛樂效果。隨著原本的人才參與製作動畫長片,【糊塗交響樂】的原創歌曲到1935年後期突然下降,某些個案又轉用現成音樂配樂,多少預告著整部動畫系列接近尾聲。迪士尼將動畫與音樂結合的技巧運用到長片中,短短幾年內又創作許多流行歌曲“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 、“Whistle While You Work” 、“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和其它我們至今念念不忘的經典歌。論起開風氣之先,【糊塗交響樂】功不可沒。

突破性的技術,開啟動畫新頁

【糊塗交響樂】最為出眾的特點就是把新穎的動畫技術帶入動畫界。因為不用考量主角形象,動畫家可以更自由大膽地嘗試新事物,各種革命性突破對後來的動畫產業造成不小的影響。有了【糊塗交響樂】練習新技術,迪士尼才能汲取各種寶貴經驗拍出令人叫好叫座的動畫電影。萬丈高樓平地起,在偉大的成就背後,基礎的累積往往是最重要的關鍵。

雖然有【骷髏之舞】打頭陣,【糊塗交響樂】初期的票房表現並不佳。大部分原因當然是因為光芒被【米老鼠】掩蓋了,迪士尼有陣子還得在片頭放上米老鼠的大名和頭像好吸引觀眾。1930年代,華特迪士尼和Technicolor公司簽訂兩年的獨家合約,要用最近研發將三個主色底片合在一起的方法在卡通影片加上色彩。這個時候【糊塗交響樂】中的【花與樹】(Flowers and Trees)正攝製到一半,華特下令將黑白畫面重新繪成彩色,不只開銷增加,之前完成的工作也付之東流,整個片廠包括華特的哥哥都認為把影片全部重拍根本是瘋狂之舉,但事後證明華特的眼光沒錯。【花與樹】海報【花與樹】在1932年7月放映時,立刻造成轟動,後來以首部三原色基礎動畫之姿贏得第一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華特的成就獲得官方承認。之後的【糊塗交響樂】便被製成彩色,彩色卡通片也就此形成一股超級旋風,席捲了整個好萊塢。而嘗試模擬真人動作畫法又是一項創舉,華特迪士尼在籌拍第一部動畫電影【白雪公主】時發現以前卡通裡的人物都過度卡通化了;現在必需繪得真實一點。為了建立大眾接受的白雪公主和王子形象,他在【糊塗交響樂】的【春之神】(The Goddess of Spring)中做實驗,把春之神繪成一個真實的女孩子,作為白雪公主的雛形。雖然結果並不好,但已跨出第一步了。在動畫家透過【春之神】展示還未熟練描摹的人類姿勢和動作後,迪士尼才得以明白其中的不足,並請人開課為動畫家講解人體解剖學來補強,這事前的準備便在日後造就【白雪公主】的革命性影響。在【糊塗交響樂】大放異彩時,【米老鼠】反而到1935年才正式推出彩色動畫,到後來【糊塗交響樂】已不必藉米老鼠的名聲撐腰,成為足以和米老鼠並駕齊驅的迪士尼動畫。

操作多層次攝影機的工作人員但是要拍出真正的電影光靠色彩和人物真實性還不夠,主要問題是卡通是平面的,製八分鐘的短片還看得過去,八十分鐘的長片就不行了,解決之道是由迪士尼動畫家發明的攝影方法「多層次攝影技術」,只要將好幾層畫面各畫出場景的不同層次,利用攝影機的焦點穿過各層畫面,便能在動畫中產生和拍真人電影一樣的立體效果。華特試用這種技術拍出【老磨坊】(The Old Mill),結果【老磨坊】極為成功,獲得了影評的讚譽,也獲得了一座金像獎。後來由多層次攝影技術在【白雪公主】營造的深邃森林場景果然吸引觀眾的目光而寫下一段光輝歷史,迪士尼從此不斷仰賴多層次攝影技術創造動畫中的三維空間,拍出像【木偶奇遇記】、【幻想曲】、【小飛俠】等各種優秀作品,一直到【小美人魚】為止。隨著製片手法日新月異,多層次攝影技術才由電腦動畫技術取代,退出動畫的舞台。
 

人物鮮活生動,創造迪士尼明星

華特迪士尼製作【糊塗交響樂】的宗旨是每一集都用不同的題目,角色也不繼續,以使他和他的工作人員嘗試新題材和新技術,所以每部【糊塗交響樂】片集不但獨一無二,人物性格也很鮮明。若卡通改編自既有的故事,動畫家也會添加全新角色,使劇情更加生動活潑。結果某些角色因此被捧紅,甚至脫穎而出躍入迪士尼主要人物行列,為迪士尼打造新一波品牌形象。

漫畫除了給予動畫人物發展空間,也創造出受歡迎的衍生角色將動物角色擬人化是經典迪士尼的重要風格。創造角色人物時,卡通片的繪製者都被交代必須「讓它可愛」。不管如何,可愛的角色確實有助於商品的販賣和電影的風靡。但首次真正能表現出鮮明性格,外形雖雷同而行為舉止互異的角色卻始於【三隻小豬】。【三隻小豬】首次將圓滾滾的角色形象介紹給觀眾,讓他們用不同樂器展現自我,很快就抓住觀眾的心,證明迪士尼在塑造人物上的實力。這對並不重視角色的【糊塗交響樂】來說無疑是場意外收穫。迪士尼另外在【龜兔賽跑】(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運用速度上的差異巧妙詮釋角色個性,把兔子的狂妄自大和烏龜的溫吞務實表現得入木三分。然而在眾多【糊塗交響樂】角色當中,最為成功的莫過於在【聰明的小母雞】初試啼聲的唐老鴨(Donald Duck),這個講話方式獨特的鴨子配角出乎意料地超過主角風頭,很快從【糊塗交響樂】獨立出來躍升迪士尼經典角色,不但當家主演自己的卡通系列,到後來聲望還高漲到和米老鼠並列為迪士尼兩大超級巨星。連米老鼠的寵物狗布魯托(Pluto)也在【糊塗交響樂】首次主演卡通!還有其他動畫人物後來轉戰漫畫領域,在報紙和書本中繼續發光發熱。此外【糊塗交響樂】的角色有幾項特點,譬如說會跑到別的卡通串場,形成一幅角色大會串的有趣畫面;還有在某些情況下,片廠經濟拮据時為了節省時間與經費,會把同樣的人物挪來重複使用,所以如果看到【糊塗交響樂】的海神和聖誕老人長相如此相似也不足為奇了。

【鵝媽媽的好萊塢之旅】,猜猜誰是裡面的特別嘉賓?這是唐老鴨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出現在【糊塗交響樂】當一系列卡通幾乎以虛構的動畫角色為主時,【糊塗交響樂】卻也會出現某些真實人物。也就是藉著動畫家的畫筆,把公眾人物的肖像捕捉下來放入動畫,性質差不多像諷刺漫畫。比方說1935年的【誰殺了知更鳥】(Who Killed Cock Robin?),女主角的聲音、造形和動作是脫胎自當時的美國性感偶像Mae West;另有【Broken Toys】這部以舊玩具為主題的動畫,由演員W. C. Fields和Stepin Fetchit分別化身片中的不倒翁和傀儡戲偶。更精彩的是,1938年的好萊塢諷刺劇【鵝媽媽的好萊塢之旅】(Mother Goose Goes Hollywood)把當時許多好萊塢影星給集合到一塊了!那些動畫化的當紅影星在整部影片扮成《鵝媽媽童謠》的角色,用無厘頭的搞笑方式不斷引用他們演過的著名角色與經典台詞,簡直和現在的模仿節目不惶多讓。比起迪士尼動畫慣有的奇妙夢幻氛圍可說耐人尋味。

高超的敘事技巧,老故事感動人心

自古以來,寓言、神話、民間故事、童謠與童話故事牽動了人們的想像力。這些故事成為【糊塗交響樂】的靈感來源,在動畫重新展現另一種風貌。動畫家在【糊塗交響樂】將原作精神發揚光大,以原有的故事為中心,編織幽默的小品,成功提升故事的趣味性。於是明亮輕快的娛樂效果,再加上美妙的配樂、由插科打諢與鬧劇似的胡鬧構成的幽默,並倚賴將動物角色擬人化,不但為傳統故事添加活力,更成為經典迪士尼模式的重要風格。

【龜兔賽跑】的兔子Max Hare和烏龜Toby Tortoise。據說華納兄弟的招牌明星兔寶寶(Bugs Bunny)的靈感來源就是Max Hare在有聲卡通還是最大賣點的時期,【糊塗交響樂】通常是充滿想像、夢幻與開放式結局,這些卡通並沒有明顯的重點,也沒有固定或符合邏輯的規則可循。後來故事性漸漸增強,開始成為擁有顯著價值預設的道德故事。彩色卡通的創舉讓動畫故事得以透過豐富色彩來增強其敘述性,之後的動畫家也投入更多練習與研究使動畫的呈現愈來愈真實與細緻。改編自童話的【三隻小豬】是最成功最受歡迎的一部,內容所表揚努力工作並保持樂觀態度的精神對當時灰心喪志的美國大眾發揮著強大衝擊,人們都站在小豬一邊痛恨狼的可惡,因為狼正象徵著經濟不景氣,羅斯福總統公開表示【三隻小豬】是他最喜歡的卡通,影片印證美國唯一需要恐懼的,就是自身的恐懼心理。主題曲也儼然成為民眾互相砥礪的心聲。由於成功空前,【三隻小豬】上映的時間一再延後,正片可以換,這部卡通卻一直演下去,迪士尼甚至破例為小豬推出三部續集(都不如第一集轟動)。其它採用舊寓言或民間故事的動畫,像【蚱蜢與螞蟻】和【聰明的小母雞】都有角色因不願勞動而落得沒食物吃的下場,點明勤勞的重要性;【龜兔賽跑】以「緩慢但堅持的人終將成為贏家」為啟示,用速度快的兔子賽跑輸給烏龜的意外結局收尾。諸如此類的影片以一些小故事鼓勵重視道德,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使故事具有深度,劇情不流於說教,而在無形中傳達出寓意。

不同於安徒生童話,迪士尼的醜小鴨在長大前就找到自己的歸宿迪士尼早先在製作短片時,由於不清楚觀眾要什麼,便涉獵各種主題做實驗來測試觀眾興趣取向。所以【糊塗交響樂】的故事題材十分廣泛,從黑暗的地獄到鳥語花香的森林都有。有這種多方發展、勇於嘗試的精神,迪士尼才能摸清自己的路子建立形象,創造出深植人心的童話故事品牌。拿【花與樹】來說吧!除了色彩外,引人入勝的故事同樣舉足輕重,卡通不再用一連串的玩笑去組成鬧劇,而是以某一事件為中心發展劇情,有英雄、有美女、有壞蛋,最後正義戰勝邪惡,戀人結為連理。不正和我們熟悉的迪士尼動畫出品如出一轍嗎?1935年的【Music Land】大概是【糊塗交響樂】最出色的原創故事,全片用類似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情節,反映1930年代美國社會在音樂價值觀上的衝突現象,不但以古典樂與爵士樂區分兩個敵對的音樂王國,連角色對話也靠樂器發聲。而後1937年的【老磨坊】又是一番全然不同的敘事技巧,內容只是小動物們在一座廢棄磨坊生活的情景,影片走寫實路線,完全沒對話,迪士尼卻以動物的一舉一動和恰到好處的配樂使全片在田園風味中多了詩意般的禮讚,影響到後來的迪士尼動畫【小鹿斑比】。在【白雪公主】上映後大獲成功,迪士尼已有足夠本錢拍電影,便停止製作【糊塗交響樂】好讓動畫家更專注於製作長篇動畫。1939年,【糊塗交響樂】以【醜小鴨】(The Ugly Duckling)譜下安可終曲,用淡雅粉彩水彩畫法將安徒生的故事在敘事外呈現出溫暖的風格,再度於奧斯卡奪魁。片尾天鵝的離去宣告【糊塗交響樂】正式功成身退,為整部系列做出最完美的謝幕式。

 

【糊塗交響樂】的變奏曲

令人不快的偏差觀念

我們必須記住的重點是這些影片都是很多年前製作的。社會風氣跟現在不同,而這也反映在好萊塢電影中。人們並不會在卡通搏君一笑的低級暴力或暴露私處上想太多。民族、種族甚至性別刻板印象是司空見慣的,不只卡通如此,真人電影也一樣。非洲土著的愚昧無知被廣泛誇大;黑人女僕大媽和中國人角色被描繪成老掉牙的造型;就連猶太人經營的電影製片廠推出的影片也會出現鷹勾鼻移民和店主人的刻板印象畫面。

如果一個黑人娃娃張開雙手大叫:「Mammy!」它是在模仿喜劇演員艾爾•喬森(Al Jolson)扮演黑人的動作和語氣雖然刻板模式是設定角色發展的捷徑,但畫面並不適合某些特定觀眾。【三隻小豬】的大野狼為了騙小豬開門就是喬裝成一個大鼻子猶太商人的樣子,1935年推出的兩部影片【Three Orphan Kittens】和【Broken Toys】都出現操著南方口音的黑人女僕和玩偶。最為嚴重的是群星雲集的【鵝媽媽的好萊塢之旅】,扮成牧羊女的凱薩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在臉被派餅砸到染黑了後,說話腔調馬上變成黑人腔;爵士歌手凱布.卡拉威(Cab Calloway)和爵士演奏家胖子華勒(Fats Waller)被拿來和黑鳥做比較;遲鈍且講話散漫不經的Stepin Fetchit更被視為嚴重貶低黑人尊嚴。以致迪士尼把【糊塗交響樂】安排進電視節目和發行家庭錄影帶時,這些敏感畫面不是刪掉就是重新修改。其實如果將影片置於過去的文化背景,就會瞭解當時的美國人更能接受種族幽默,並不能全然以刻板印象論之。卡通在呈現Stepin Fetchit懶洋洋、笨手笨腳的銀幕形象時,不熟悉他表演風格的觀眾很容易解讀成動畫片對黑人的侮蔑,再說像這類的影星已經退出潮流了,更讓大部分人搞不清虛實的差別。動畫化的凱布.卡拉威和胖子華勒詮釋得就和其他被惡搞的名人一樣恰如其分,也沒有對自己的種族身分做出嘲弄舉動。與其說是種族偏見,倒不如說是過時比較恰當。有些含有刻板印象畫面的卡通在1950年代的【米老鼠俱樂部】(Mickey Mouse Club)播出時還被認為是可接受的。但可想而知,如今我們看到這些玩笑畫面自然會感到不自在。

幕後危機,變質的合作關係

在1930年,米老鼠身兼國際紅星、漫畫主角、流行歌曲主題,到哪裡都無人不曉、無人不愛,新開發的【糊塗交響樂】動畫也開始萌芽。照理說應該是華特迪士尼事業志得意滿的時候,但一場打擊卻又讓他從雲端跌到谷底。由於他的發行人派特•鮑爾斯(Pat Powers)暗中獨占米老鼠卡通的大部分收入,華特便決定和鮑爾斯一刀兩斷,卻發現自己手下最優秀的動畫家、創造米老鼠的妙手Ub Iwerks竟然和鮑爾斯簽約投效到鮑爾斯的陣營!華特迪士尼對一同辛苦創業的合作伙伴會背叛他感到大為吃驚與心痛,但追究起來他在揮灑創意的同時卻忽略眼皮底下的問題,就是幕後逐漸增長的潛在緊張局勢。

華特迪士尼的哥哥洛伊在電報中向他證實Ub Iwerks離開的消息說起Ub Iwerks,他對迪士尼的貢獻不能和一般動畫家等閒視之。他和華特迪士尼交情匪淺,不但以獨特畫風主持創作早期迪士尼動畫,還曾在危急關頭拼命趕工設計出米老鼠,夜以繼日工作也毫無怨言,為了讓【骷髏之舞】精確配上古典樂甚至親自畫出每一張畫。但影片上映成功後,華特迪士尼開始控制公司動畫家的製片走向,導致他們關係愈趨緊張。早在製作【骷髏之舞】時,二人便對製片方法各持己見而起了衝突,到後來華特還去修改Ub Iwerks的拍攝表,把拍攝動畫片的時間點改成他要的樣式,破壞原先預想的動畫效果。本來Ub Iwerks創作動畫是無拘無束的,華特也仰賴他的才華讓米老鼠生動活躍,然而片廠運作的正規化使那份自由難以為繼,華特的嚴酷指令也越來越難以忍受。Ub Iwerks覺得他的成果並沒帶給他該有的掌聲,華特又把他的努力視為理所當然,當眾人的目光集中在華特身上,自己反而留在陰影裡,幾年來他一直覺得不受尊重而憤憤不平。有一次他們參加一場聚會,有個男孩拿著紙筆走到華特身邊請他畫米老鼠,華特馬上把紙交給Ub Iwerks去畫,並且說他會簽名。平常溫和的Ub Iwerks破口大罵:「畫你自己的米奇!」然後走人。其實只要華特言語溫和一些,多拉攏他一些,情勢並非無可挽回,偏偏他高估朋友的忍耐限度,讓心懷不軌的發行人有機可乘。Ub Iwerks在抑鬱不得志下當然想抓住自己的機會,所以當鮑爾斯答應讓他經營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片廠以及支付高薪時,他馬上義無反顧立刻離職。

卡爾•史塔林在Ub Iwerks走後也跟著離開。他們和迪士尼曾經為共同的目標奮鬥,但他們的付出得到什麼回報?只為成就一個名字:華特迪士尼─既不畫畫、編劇、也不作曲的人獨占一切功勞。兩位幕後功臣接連離去讓華特有陣子處於愁雲慘霧,看起來這似乎又重演了1928年的員工出走事件,事實卻並非如此。首先,鮑爾斯雖然負責發行米老鼠卡通,但擁有權不在他手上,Ub Iwerks也帶不走米老鼠。再說這場出走純屬個案,公司在之後便安排人手替補,不至於像以前孤立無援。【糊塗交響樂】的【Cannibal Capers】就是這場人事異動後的第一部作品,有點像【骷髏之舞】,但節奏已沒有先前流暢自然。華特迪士尼一生事業多所波折,但在這次傷害中,這場破裂的友誼卻是難以彌補的缺憾。

 

出於個人興趣,我想對迪士尼動畫多一些認識,但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從前只覺得卡通很好看就了事,沒想到那些「小時候看的東西」常常比我們以為的更有深度、意義更為重大。如果不是【糊塗交響樂】,迪士尼不會這麼順利地從動畫短片過渡到長篇電影;正因為迪士尼能在短片時期裡抓住機會不斷探索經驗,才得以讓動畫創作迭有進步,將迪士尼推上世界動畫的領導地位。我想【糊塗交響樂】對迪士尼來說就像步入成長的蛻變歷程,有掙扎後苦盡甘來的成就;有因為無知而犯下的錯誤抉擇,最後都將成為向未來發展的動力,一步步形塑自我去追尋夢想。【糊塗交響樂】代表的是迪士尼動畫從老鼠拓展到無限事物的轉機,直到現在樂音依然繚繞歷久不衰,那些瑕疵無法掩蓋全部,而繽紛多采的卡通建立的童話樂土持續流傳下去,為世世代代的觀眾提供自由無邊的想像天地。
 

【糊塗交響樂】系列作品年表

1929
【The Skeleton Dance】 (第一部【糊塗交響樂】,1994年被選為50部最棒卡通之一)
【El Terrible Toreador】
【Springtime】 (部分畫面被選用於迪士尼動畫電影【101忠狗】)
【Hell's Bells】
【The Merry Dwarfs】

1930
【Summer】
【Autumn】
【Cannibal Capers】
【Frolicking Fish】 (第一部使用連續動作和重疊動作的動畫)
【Arctic Antics】
【Midnight in a Toy Shop】
【Night】
【Monkey Melodies】
【Winter】
【Playful Pan】

1931
【Birds of a Feather】
【Mother Goose Melodies】 (第一部有歌詞的【糊塗交響樂】,出自《鵝媽媽童謠》)
【The China Plate】
【The Busy Beavers】
【The Cat's Out】
【Egyptian Melodies】
【The Clock Store】
【The Spider and the Fly】
【The Fox Hunt】 (後來在1938年被重拍成【唐老鴨】卡通)
【The Ugly Duckling】 (後於1939年被重拍成彩色版)

1932
【The Bird Store】
【The Bears and the Bees】
【Just Dogs】 (米老鼠的寵物狗布魯托第一次當主角)
【Flowers and Trees】 (第一部全彩動畫,獲奧斯卡獎)
【King Neptune】
【Bugs in Love】 (最後一部【糊塗交響樂】黑白卡通)
【Babes in the Woods】
【Santa's Workshop】

1933
【Birds in the Spring】
【Father Noah's Ark】
【Three Little Pigs】 (最成功的【糊塗交響樂】,主題曲風行一時,獲奧斯卡獎)
【Old King Cole】
【Lullaby Land】
【The Pied Piper】
【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

1934
【The China Shop】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s】 (片中歌曲成為高飛的主題歌)
【Funny Little Bunnies】
【The Big Bad Wolf】 (第一部【三隻小豬】續篇作品)
【The Wise Little Hen】 (迪士尼大明星唐老鴨首次登場)
【The Flying Mouse】
【Peculiar Penguins】
【The Goddess of Spring】 (迪士尼動畫家首次嘗試描繪真人動作)

1935
【The Tortoise and the Hare】 (贏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The Golden Touch】
【The Robber Kitten】
【Water Babies】
【The Cookie Carnival】
【Who Killed Cock Robin?】 (被提名奧斯卡)
【Music Land】
【Three Orphan Kittens】 (贏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Cock o' the Walk】
【Broken Toys】

1936
【Elmer Elephant】
【Three Little Wolves】 (第二部【三隻小豬】續篇作品)
【Toby Tortoise Returns】 (【龜兔賽跑】續篇作品)
【Three Blind Mouseketeers】
【The Country Cousin】 (贏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Mother Pluto】 (布魯托再度出場)
【More Kittens】 (【Three Orphan Kittens】續篇作品)

1937
【Woodland Café】
【Little Hiawatha】
【The Old Mill】 (迪士尼第一次使用多層次攝影技術,得到奧斯卡)

1938
【Moth and the Flame】
【Wynken, Blynken and Nod】
【Farmyard Symphony】
【Merbabies】
【Mother Goose Goes Hollywood】 (好萊塢諷刺劇,獲奧斯卡提名)

1939
【The Practical Pig】 (第三部【三隻小豬】續篇作品)
【The Ugly Duckling】
(得到奧斯卡,【糊塗交響樂】劃下休止符)
 

 

本站非屬迪士尼任何官方單位,純粹是個人興趣所設。所有圖片均為迪士尼版權所有,文字部分則為本站蒐集資料整理而成,不排除另有他用,因此若有引述需要,請先徵詢同意。( 文章、網頁抄襲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