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動畫王國》首頁
>
細說從頭 >
蟄伏摸索時期
|
-迪士尼動畫演進史- |
|
蟄伏摸索時期(1967—1988)
在華特迪士尼還在世時,迪士尼動畫拍攝初期幾乎都不需要劇本,華特迪士尼總是把所有工作夥伴召集到一個房間,然後花將近四、五個鐘頭,一下扮演小矮人,一下扮演老巫婆…把整部電影情節手舞足蹈地呈現出來,整個劇本都在華特的腦海裡!迪士尼本人是一位夢想實現家,而且他也是公司的創意來源。然而,當迪士尼於1966年去世後,迪士尼公司頓時面臨失去〝創意〞的窘局,1971年華特的兄長洛伊迪士尼在完成華特建造佛羅里達迪士尼世界的夢想後也相繼辭世(附註),公司頓時陷入前人不在的困境,動畫工作也為了尋找新方向而必須摸索。
華特迪士尼去世後,原本視為迪士尼公司非凡成就的動畫電影,也隨著華特迪士尼的去世而減少量產,在1970年代,迪士尼僅僅推出四部動畫片,其中還包括只是集結舊作而成電影的【小熊維尼歷記】(The
Many Adventures of Winnie the Pooh)。其他的作品如【貓兒歷險記】(The
Aristocats)以及【羅賓漢】(Robin Hood),都還保有早期迪士尼動畫片詼諧及音樂等特質;至於1977年的【救難小英雄】(The
Rescuers)則是一部轉型期的迪士尼作品,片中可以看到傳統迪士尼動畫討喜的人物情節,也可以聽到流行感十足的主題曲。此時期隨著動畫片減產,迪士尼公司的利潤主要來自於主題樂園,因此迪士尼公司才會決定遠渡重洋授權日本OLC成立東京迪士尼樂園(Tokyo
Disneyland),以增加公司的穩定營收。
到了1980年代,當初與華特迪士尼一同打天下的動畫家們都到了退休年紀,公司積極培養新的接棒者,後來叱吒影壇的 Tim Burton 、John Lasseter
…等都是該時期迪士尼旗下的動畫家。1981年推出的【狐狸與獵狗】(The
Fox and the Hound)就是由兩代動畫家共同完成的作品。新人一接手總是想有新的作風,因此1985年推出的【黑神鍋傳奇】(The
Black Cauldron)可說是迪士尼動畫最另類的作品,片中不但沒有任何歌曲,而且有許多黑暗面的表現方式,以當時美國標準不太適合兒童觀賞。儘管題材取向還在摸索階段,但拍攝技巧卻是持續在進步,【黑神鍋傳奇】第一次採用電腦動畫輔助,不過只是幾個畫面而已;到了1986年的【妙妙探】(The
Great Mouse Detective),迪士尼才第一次用電腦動畫製造出倫敦鐘樓的場景。之後1988年的【奧麗華歷險記】(Oliver
& Company)更利用電腦做出不少精采的畫面。
然而除了動畫作品方向還在摸索之外,此時期迪士尼內部的派系之爭更是愈演愈烈,當時的企業執行長
Ron Miller(華特迪士尼的女婿)將經營重心轉向不動產的投資、刪減創意部門,此舉激怒了華特的姪子Roy
Disney(他跟他父親同名),他認為若繼續如此經營下去,公司將只會變為華特迪士尼的『紀念館』,電影一直是創意理念的基礎,沒有
Snow White、 Cinderella …等,就沒有 Disneyland 。Ron
Miller 與 Roy Disney
理念的不合,造成一些購併野心家因此有機可稱,一場迪士尼爭奪戰就此展開。
美國娛樂界80年代中期被一股購併熱趨勢橫掃,許多公司以橫跨各型態媒體的經營方式來擴大影響力,例如時代-華納、新力-哥倫比亞…等等,但是反觀迪士尼,在這股購併歪風侵襲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處境,企業執行長
Ron Miller 最後終於辭職下台,總裁 Ray Watson
於是力邀已離職的董事 Roy Disney
重返公司解除困境, Roy
為了解決長期以來家族式管理造成的危機,於是延攬專業企業管理人
Michael Eisner
接管公司才挽回頹勢,迪士尼公司的全名也從原本的『Walt
Disney Picture Company』更改為『The Walt Disney Company』,朝多角化經營邁進。而原本的動畫部門則改以一般電影製作流程來進行,有劇本、導演等要素,維持傳統迪士尼動畫的高品質。之後迪士尼又成立了好萊塢(Hollywood)和正金石(Touchstone)兩家子電影公司,以拍攝更多角度的電影。Michael
入主迪士尼後,是這家公司第一次由外人經營,卻可能是除了華特迪士尼本人外,讓迪士尼表現再造巔峰的時期。
※附註※
|